兰州军区总医院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军队综合性医院。1939年创建于延安,前身为“八路军军医院”,曾命名为“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”。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,已成为西北地区一所集医疗、科研、教学、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。医院现有创伤骨科、泌尿外科、血液病科、计划生育优生优育4个全军中心,1个全军药理基地(2004年该基地被批准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),9个军区专科中心,16个博士、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点。
兰州军区总医院(原兰州陆军总院)现设医务部、政治部、院务部、护理部四个机关部门,30个临床科室、23个医技科室。根据总部命令,2004年6月1日原兰空473医院整体并入我院,称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安宁分院。医院现有创伤骨科、泌尿外科、血液病科、计划生育优生优育4个全军中心,1个全军药理基地(2004年该基地被批准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),9个军区专科中心,16个博士、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点。2002年经国家人事部、总政治部批准,在我院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,目前在站博士后18人。
兰州军区总医院现有高学历干部185人,其中博研76人(在读21人),硕研109人(在读27人),占医药技系列总数的32.5%;现有高级职称(教授、副教授)以上人员234人;医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、骨科专家葛宝丰,全军第一位“ 南丁格尔”奖获得者、护理专家 黎秀芳,全军重大专业技术贡献奖获得者、创伤骨科主任刘兴炎,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、胸外科专家张世范等在军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、教授,2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28名学科带头人被第四军医大学、苏州大学、军医进修学院、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、兰州大学、兰州大学临床医学院、青海大学等科研院校聘任为博士、硕士研究生导师,19人分别被授予“全军专业技术贡献奖”、“全国医学科技之星”、“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”、“全军模范护士”等荣誉称号。
医院坚持以“邓小平理论”和"三个代表"重要思想为指导,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,认真贯彻总部、军区和联勤部指示要求,注重抓教育明方向,抓中心带全面,抓改革出效益,抓服务求质量,抓训练促保障,抓人才保根本,抓硬件打基础,求实创新,团结进取,医院建设保持了稳中有进、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。
思想政治建设
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医院各项建设的首位,紧紧围绕医疗中心开展工作,充分发挥服务保证作用。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,狠抓各项政治教育,确保医护人员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,确保医院建设的正确方向。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,注重在内容上整合细化,在形式上结合渗透,在方法上灵活多样,在效果上潜移默化,切实把整的化零、把空的落实、把远的拉近、把小的看大,医院思想政治建设"润物细无声"的做法得到了军区、联勤部首长的充分肯定。注重典型引路,大力弘扬正气,引导医务人员净化思想境界,强化敬业奉献精神,加强职业道德修养。今年7月全国著名护理专家、全军首位"南丁格尔奖"获得者、医院专家组成员黎秀芳同志病逝后,医院组织全院人员深切缅怀黎秀芳同志,及时作出了向黎秀芳同志学习的决定,7月25日《新华社内参》刊登黎秀芳同志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感人事迹后,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、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、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以及军区、联勤部首长先后作出批示,要求深入学习宣传黎秀芳同志的先进事迹,在全国、全军总结树立黎秀芳同志这一先进典型。当前在各级党委、首长的关心重视下,一个贯彻落实中央、总部、军区首长指示要求,深入学习推广黎秀芳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正在兴起。医院还注重加强各级党组织能力建设,着眼"人才兴院、特色建院、军内一流、国内领先"的建院目标确定党委工作思路,多次到南京、广州等10多家总医院学习取经,开拓思想观念,找准差距不足,确定努力方向。党委坚持围绕医疗中心抓大事议大事,实施科学决策、民主决策,核心领导作用明显。
学科特色建设
始终突出医疗工作的中心地位,围绕"院有优势,科有特色,人有专长"的目标,按照抓大扶小、固强补弱的思路,坚持以全军、军区专科中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,努力打造优势学科群体。定期分析专科建设形势,对专科中心实施客观定位,坚持党委常委挂钩帮带制度,指导专科中心建设发展,在人才、经费、设备等方面重点倾斜,促进专科中心的建设发展,在创伤骨科、矫形外科、烧伤、泌尿系肿瘤、神经内、外科、生物细胞移植等领域形成整体优势,目前医院大多数专科都有1至2项在本地区占有优势的特色技术,部分专科拥有1项在全国及军内特色明显的技术项目。在原有的3个全军专科中心顺利通过总部评审验 收的基础上,新增1个国家中医药临床重点学科、1个国家一期药物临床实验室、1个全军专病中心、1个全军重点实验室,呼吸内科等7个专业还被批准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。"十五"以来共获各类科研成果奖61项,其中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,军队科技进步(含医疗成果)二等奖5项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5项,军队科技(医疗)成果三等奖40项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,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20篇。近年来医院各项医疗指标完成逐年增长,去年共完成门急诊量43.5万余人次,收治2.5万人次,手术9405台次,医疗毛收入2.57亿元。今年上半年门急诊人次比去年同比增长6.67%,出院人次比去年同比增长11.18%。针对空军473医院整体并入我院时,人员思想动荡,设备器材老化,先后有38名高学历人才流失,负债达3000多万,一度处于半瘫痪状态的实际,分工2名常委长期进行帮带,通过配强班子成员、优化科室设置、精简公勤人员、开展业务指导、资源设备共享等措施,帮助该院尽快摆脱困境,去年实现医疗毛收入3300多万,达到该院建院38年以来的最高纪录。
医疗保障改革
根据总部、军区有关指示精神,医院从2003年初开始推行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工作,专门成立了医改领导小组和办公室,先后完成了大量的筹备和具体落实工作,从近四年医改运行的情况看,实行医改后不仅大大简化了部队患者就医流程,基本实现了"一卡通"的要求,使部队患者能够方便、快捷地享受医疗服务,提高了服务效率,而且有效杜绝了非保障人员就医,精简了不合理就医人员,在军免病人门急诊、住院人数逐年增长的情况下,药品费、检查费所占医疗费比例明显下降,大型仪器阳性检查率明显提高,大大节约了医疗资源,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应用,普遍受到各体系部队的拥护和支持,确保了医改工作正常有序的运行。
为兵服务工作
坚持把为兵服务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,注重处理好面向市场与瞄准战场、追求效益与保障打赢、救治群众与服务官兵等各种关系,不断强化服务意识,优化服务措施,提高服务质量。专门成立了为兵服务组织领导机构,明确提出了"部队官兵谋打赢,我为官兵保健康"的服务宗旨,开辟军人就医住院"绿色通道",实施住院标准、大型检查、出院带药"三放宽",挂号、就诊、取药、住院"四优先"。在为兵服务上不惜代价、舍得投入,近年来医院为军免病人补贴的医疗费用逐年增加,去年达4000余万元。在此基础上,医院不断改进服务模式,开拓服务领域,提高服务层次,逐步实现了"三个拓展":
一是由一般治疗向预防保健拓展。为指导部队做好疾病预防,组织专家编写《部队各类疾病预防保健》系列丛书下发部队,为官兵预防疾病提供科学指南,被官兵亲切地称之为"装在口袋里的保健医生";坚持每年派出10 多批以专家为主体的精干医疗队,深入基层部队和干休所,上门开展医疗服务;从前年开始分期分批邀请驻甘、青等高海拔艰苦地区、边防哨所和夫妻执勤点的官兵来院查体就诊,先后使120余名官兵的疾病得到早发现、早治疗;通过下一线部队调研和对住院官兵病情的综合分析,先后向上级领导机关和部队提出合理化组训建议20多条,为部队科学预防各类病症提供了可靠依据。
二是由医药救治向人文关怀拓展。注重从细节入手,把对战士的关爱体现在具体行动中,战士就诊我们安排专人导医,战士住院上门探望慰问,战士住院过生日由医护人员安排筹办,战士术后免费供应三天的营养餐。特别是对危重伤病员,我们在精心治疗的同时,给予他们更多的精神呵护,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战胜病魔。另外,对在边防一线或高海拔地区工作,近年来立过功或受到军以上单位表彰的官兵亲属,在就诊住院时视经济条件适当减免费用,激励官兵安心部队建功立业,切实把为兵服务做在了官兵的心坎上。
三是由随机服务向规范服务拓展。过去医院为兵服务随机开展的多,近年来我们把为兵服务列入党委重大议事日程,研究确定了远期目标和近期规划,对年度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和责任分工,确保了为兵服务有组织、有计划地开展。制订了32条为兵服务措施和8项承诺,出台了《为兵服务奖惩规定》,将为兵服务作为评选各类先进的重要依据,对存在问题的实施一票否决,在"十五"总结表彰大会上,医院首次对为部队服务成绩突出的10个科室和60名个人给予了重奖,取得良好的反响。前不久医院遵照黎秀芳同志的生前遗愿,将她省吃俭用捐献医院的80万元、军区卫生部捐赠的20万元、医院拿出的50万元以及全院人员捐助的10多万元,共170多万元共同设立为"黎秀芳为兵服务奖励基金",用于表彰奖励为兵服务先进单位和个人,激励推动为兵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。医院为兵服务的做法得到了总后、军区和联勤部首长的充分肯定,新华社、中央电视台、《解放军报》等各大媒体分别进行了宣传报道。
人才队伍建设
医院始终把人才作为兴院之本,注重从对人才的根本态度和使用导向等方面尊重人才、从一点一滴细微的地方关心人才。现在医院最好的车专家坐,最好的房人才住,院领导和机关一直挤在60年代建的二层老楼内办公,直到今年年初才得以拆除新建。去年医院党委常委还集体到机场迎接一名从美国回院的博士,这在总院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,在全院人员当中引起良好的反响。在人才建设上医院舍得花大气力、下大功夫。
一是为有本事的人才搭舞台。心内科医师张卫泽博士毕业回院后,医院任命他为科室主任,积极支持他大胆开展工作,帮助协调科室内部关系,使他能够很快承担起科室主任重任,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,科室建设特色更加明显。放疗科主任李莎与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联手攻关,在运用重离子束治疗浅表性癌症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,添补了国内空白,使我国成为世界第4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。
二是为有缺陷的人才补好台。在人才建设上医院坚持用人所长、避其所短,不搞求全责备。心血管外科原主任退休后,医院大胆选拔业务技术过硬、工作上有闯劲、富有开拓精神的科室副主任董逸飞为主任人选,尽管有的同志有一些不同的看法,但党委仍然坚持上报了任用意见。在负责科室工作期间,该同志牵头完成省内首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全弓置换术,推动了科室业务建设。
三是为有后劲的人才建平台。前几年医院一些主任、专家退休以后,很多都被南方一些医院高薪挖走,一些因为编制所限发展无望的科室骨干,也纷纷"孔雀东南飞",据了解仅东南沿海长三角一带,就有从我院出去的人员200余名。为有效解决人才外流的问题,使他们能够继续为部队服务、为医院建设发挥才干,医院开全军同类医院之先河,采取设立院内专家组、科室正副主任等超常措施,把近年来退下来的7名同志吸收进入院内专家组,选拔任用23名科室骨干担任院内科室正副主任,让他们享有与正式任命同等的待遇,担负同样的职责,不仅有效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,而且为人才使用树立了很好的导向。
泌尿外科年轻的女博士后哈小琴从军事医学科学院学成回院后,医院党委破格提升她为实验科副主任,专门建立了"哈小琴生物基因实验室",全力支持她开展科研工作。目前她已完成国家"863"计划重点课题1项、获得国家专利2项,被国家列入"雏鹰"人才培养侯选人。目前医院有博士78人,硕士167人,留学归国人才6人,高级技术职务223人,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、骨科专家葛宝丰、全军重大专业技术贡献奖获得者、创伤骨科主任刘兴炎等在军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教授,也有一批具有高学历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年轻学科带头人。现任科室主任平均年龄47.3岁,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95%。有2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,19人分别被授予"全国医学科技之星"等荣誉称号,有7名科主任担任全军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。
医院管理工作
近年来医院各级管理意识不断加强,管理方法更加科学,逐步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。在医疗管理上,严格抓好医疗法规制度和医护操作规程的贯彻落实,不断加大对违纪违规人员的处理力度。今年年初,医院党委针对医院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加强,医疗设备逐步完善,体制编制调整圆满完成,各项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这一实际,及时调整工作思路,转换工作重心,突出以质量建设为根本,以科学管理为途径,在全院广泛开展"科学管理质量年"活动,并将其作为今年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党委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,通过改进查房制度,加强门急诊建设,严格制度规定,优化服务措施等途径,使医院建设达到硬件与软件协调发展,人员与设备有机配套,技术与服务齐头并进的良性循环,真正走开靠内涵建设发展,靠全面建设跨越的路子,目前这项活动正在深入开展当中。
在人员管理上,针对医院现有招返聘人员多,构成复杂多样的实际,陆续出台了从招聘、培训到考核、待遇等一系列管理办法,对节假日科主任在位情况进行抽查,有效管控了私自外出行医、不假外出等现象。在效益管理上,积极稳妥地推行院务保障社会化,对服务中心、保洁、绿化、锅炉房等采取依托社会的形式进行承包,对食堂和军人服务社,采取内部抽组的形式进行承包,对院内住房和水电暖维修实行货币化管理,药品、试剂、耗材、仪器设备实行统一招标订购,本院人员实行持卡就医制度,规范了管理,堵塞了漏洞。突出车辆、设备、毒麻药品等重点,加强安全管理,确保了医院的安全稳定。
基础设施建设
"十五"以来医院先后购置引进总价值约1.1亿余元的仪器设备,引进资金3200万元建成超高速电子束CT、眼科中心、美容整形中心、皮肤诊疗中心等合作项目,去年又合作引进一台价值1500万元、性能更为超前的核磁共振设备。近几年医院对整体布局进行了科学规划,完成了新大门的朝向改建,投资2.5亿多元新建了门诊大楼、外科大楼、高职住宅楼、病区营养保障中心,将旧外科楼改造装修后设为内科楼,科技办公楼新建和干部病房装修正在进行当中,患者的就医住院环境,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