颈椎病的简便治疗器材较多,常用的有:
(1)支架式牵引器。支架式牵引器不利用患者体重作为对抗牵引方法,而是利用患者双肩进行对抗。即利用一个拱形架、下面用两块肩托支住双肩。拱形架两侧是气囊(亢气式)或螺旋(机械式)升降的支柱。通过气囊或调节螺旋调节牵引力的大小。枕颌带固定在拱架顶部。患者可自己调节适宜的牵引力,以下颌部无疼痛感、颈部舒适即可。
(2)气囊或颌胸支架。外形与颌胸石膏大致相仿,材料为医用硬质塑料。在胸上肩颈部有一环形两房气囊垫,可前后或定右方向放置,两房可分别充气。前后方向放置时,前房充气则颈部后伸,后房无气则颈部前屈。左右方向放置时,左房充气颈部右侧屈,反之左侧屈。通过气囊充气起到对颈椎的牵引作用。
(3)颈托支架。为皮革和钢条制作。前部和后部各有两根钢条,前部两根钢条上为下颌托,下为胸部护片;后部两根钢条上为枕骨托,下为背部护片。各有3条皮带前后连系,中间皮带通过肩部两块垫片,收紧中间皮带可使颌枕和双肩的距离增大,达到牵引目的。该支架可拆卸,但穿戴不方恪?/br>
(4)运动性颈托。运动性颈托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治疗颈椎病的器具。它主要由弹性支垫、下颌托片(中心及侧位)、升降杆、球形关节、调角螺旋、托盘等组成。
由于人类日常活动最多的是低头弯腰,而头部长期前屈,头部的重量迫使颈部伸肌、韧带负担加大,使颈部伸肌处于高度紧张状态,同时颈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也显著增大;过度的弯腰也势必表现为头部前屈。运动性颈托主要是通过增加支撑点的数量,使头部重心落在附加的支撑点上,以平均分配肌肉张力,降低颈部伸肌的紧张程度,缓解疼痛。并通过无重力负荷状态下的运动,加大颈椎关节活动幅度及灵活性,改善或加大脑血流量,预防或分离神经根粘连,消除颈椎关节功能障碍。
具体应用运动性颈托时,首先将升降杆调整至适当高度(保持视距约33厘米为最合适),根据个体下颌发育的差异调整下颌托片,将3个托片牢靠地支持住下颅骨3个着力点,通过调整调角螺丝,使球形关节充分滑动,在球形关节的带动下,可进行颈部屈伸、侧屈、旋转活动。通常为每日2—3次,每次10—15分钟(以颈部有轻松感为宜);也可安排在读书过程中进行,每读1小时运动1O分钟。在运动前若能配合10一15分钟的颈部热敷或颈部牵引,则效果更理想。
运动性颈托操作方便,经过一个适应过程后,患者即能自行操作,可在家中进行治疗或保健。除了各种类型的颈椎病外,颈椎创伤及手术后恢复期,均可使用运动性颈托。
(5)撑开式颈围。由宽、窄两塑料条制成。分别在宽条的上缘、窄条的下缘装有尼龙搭扣,根据患者颈部的长短和病情需要,调节两塑料条的间距,若两塑料条的总高度大于颈部的长度即起到了牵引作用。可根据病信使患者颈椎保持在前屈或后伸位。
(6)报警式颈围。由于颈椎过多、过大的前屈,容易引起颈椎髓核向椎节后方位移和压力增高,引起颈椎病,因此,避免颈椎过度前屈,是防治颈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。颈椎前屈超限活动报警式颈围就是基于这一观点而设计的。该颈因由软质颈围和自动报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。报警器的调节装置位于颈围本体的中部,相当于颈部前方中线处。调节装置中的上、下两个金属杆,可随颈椎的屈、伸接触与分离。颈椎为正常体位时,上、下两金属杆不接触而无电流通过,报警器不发出音响。当颈椎前屈超过70°时,由于颈、胸部挤压上、下金属杆的尾部使其头部接触而电流通过,报警器报警,此时颈椎已处于不利于疾病恢复的前屈位。这种改进了的颈围,可更好地提高颈围的实际效果。
上述简便的颈椎治疗器材,均有各自的优点,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。要说明的是,这些器材的固定、制动作用各不相同,如颈围只能限制颈椎正常活动的30%,颈托为70%,而牵引甙则达90%以上。